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5集课程复讲 |
|
柴巧霞学长 |
|
|
诸位老师、诸位学长,大家好!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提到了家庭的两大重要主轴就是经济和教育,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夫妻一起去赚钱,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、保姆或托管班等来带。这样的结果已经看出很多的弊端,前面我们也分析过了。所以人生的智慧其实在我们的取舍当中就能看得到,有舍才有得。你是要少赚些钱,多教育孩子,还是要多赚钱,忽略孩子的教育,得到的结果绝对是完全不同的。 现在就拿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的父辈们来做个比较,父辈那一代处于建国初期,生活和物质都很贫乏, 因为很穷,都吃不饱穿不暖,就懂得珍惜食物,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。另外,生活的困苦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,友爱兄弟姐妹,也让他们为了生活更好而立定志向,努力进取,摆脱贫穷。小时候经常听到父亲的教导是“人穷但志不能短”,可以说贫穷使一个人更有志气,更有孝心,所以,我们要感恩它。而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因为从小生活就比较优厚,要什么有什么,所以就不懂得珍惜和节约,习惯乱花钱甚至挥霍无度,又不懂孝道,也没有生活的历练和承担。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,经济发达了反而人生的态度退步了。所以生活的优厚不见得能够带给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。 勤劳俭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,我么应该要好好的把它传承下去,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反省的话,就等于在害我们的子孙后代。在我国古代很多老祖宗就看清楚了这一点,我们来一起看看他们的智慧,在汉朝开国,刘邦打下天下,就对一百多个功臣都分封了田宅,后来汉代的史学家对这一百多个功臣的后代做了个调查研究,结果让史学家非常惊讶,因为大部分功臣的后代都已经没落了,很多已经流落街头在乞讨。而其中有个叫萧何的人,当初在分封土地的时候,他要了一块很贫瘠的土地,因为贫瘠的土地,你只要不耕作就没有饭吃,萧何他深谋远虑,希望他的子孙以后懂得勤劳节俭。其他分封很好的土地,容易好吃懒做,而且好的地你喜欢,别人也喜欢,就会引起纷争以至于陷害。所以萧何看得到,不要留钱财给子孙,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给子孙,还有要留榜样给子孙。现在的父母赚钱不就是为了留给后代吗?司马光先生曾经提过“留钱给子孙,子孙未必能守得住;留书给子孙,子孙未必能读;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阴德,以为子孙长久之计”。《易经》里有句重要教诲,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,阴德一定可以庇荫后代。其实当我们在行善积德,立身行道的过程,已经给我们的孩子做最好的身教,所以我们要学习老祖宗的教诲,做个有智慧的父母。 朋友们,现在的社会赚钱比较辛苦,花钱却很容易,很多夫妻一起赚,可到头来也攒不下几个钱。我们想要财富,但却不清楚得到财富的真正原因在哪里?这在里,我们来看一个历史故事,古代中国的财神爷是范蠡,俗名陶朱公,春秋战国人,他和文种辅佐越王勾践,然后恢复了越国。范蠡很会看人,他对文种说,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,但不可以同富贵。文种不听范蠡的话,他只看到眼前的荣华富贵就要来了,怎么可以把它放下,不愿意!后来越王勾践就赐文种自杀。范蠡带着西施就离开,到了江南一带开始从小生意做起,做了没多久,发了大财,范蠡马上把这些财富统统捐出去;过了几年他又发财了,他又把钱统统捐给那些贫穷困苦的人,之后再从小生意做起,赚了再去捐。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“三聚财,三散财”。所以,人为什么能够有财富?真正的原因在他懂得财布施。范蠡这样的做法也是谨遵圣贤教诲,《大学》里面有提到“财散则人聚”,当你把财散出去的时候,人就聚过来了,人心都向着你。不论你做什么,他们都会支持你,因为你赢得了人心。所以我们分析,财富又因、有缘才会结果,“因”在财布施,“缘”加上你的努力、加上贵人相助、加上机会来了,自然而然就会结财富的“果”。 可能很多朋友会说:我又没钱,怎么种财布施的因?大家要明白这个财绝对不是只有钱而已,财包含“内财”和“外财”。比如你付出的劳动、工作努力、经验、智慧等都是内财布施;外财才是金钱和财物等,这些都可以修财布施。是不是钱财布施的越多,得到的福分就越大呢?这个不一定成正比!所谓的福田心耕,所以福分也是由心生的,当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去布施,不管钱多少都可以种无量的福分。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,古代有位女士,刚好经过一个佛寺,她就进门很虔诚地礼佛,身上只有两文钱,她就全部把它布施出来。方丈看了很感动,亲自出来帮她念佛祈福回向。后来她真的嫁到宫中去,也富贵了,就拿着几千两到这个佛寺来布施,结果方丈没出来,找了他一个徒弟出来帮她念经回向。这个女士很好奇,他前后两次布施,怎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,她也很有智慧,就亲自去找方丈问个明白,方丈就告诉她:你前一次的两文钱是发自你的真心,所以我不出来帮你回向,对不起你;而这次你虽然拿了几千两,但是你的心已经没有像上一次这么真切,请我的徒弟就可以了。所以一个人的福田,根源还在他的存心。我们只要有这份心常常懂得舍财来救济他人,我们的福报点点滴滴都在积累。朋友们,现在我们对财富的问题有了正确的认知,我们就不会患得患失,只要老老实实修我们的财布施,自然果报就会现前。 经济面解决了,接下来教育孩子这个问题,夫妻要取得好共识。当然教育首重以身作则,古代说的“三从四德”、“夫义妇听”,就是当丈夫的人要有恩义、情义、道义,做到这三义,就能给孩子当好榜样。对自己的父母有“恩义”,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顺父母;对太太要有“情义”,因为她和我们一起经营家庭不容易,太太还有个恩德是我们一辈子都报答不了的,那就是为家庭“传宗接代”,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,所以我们要感恩,要时时念着太太的这个恩情;然后对孩子要有“道义”,一定要把孩子教好,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本分。 太太要有“四德”:妇德、妇言、妇功、妇容。当太太首先要有德行,假如没有德行,可能嫁到人家的家里会搞得一家鸡犬不宁、乱七八糟,所以“德”很重要。人常说,儿子孝比不上媳妇孝,古代有说到,取个好媳妇,家族可以旺三代;那娶个不好的媳妇,家庭就会败三代。所以娶妻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有德行,可是现在有这种认知的男士也不多了。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,以后要找对象首先注重德行,要有“妇德”。而这个妇德,也是通过妈妈的言语、行为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。所以第二个“妇言”也就显得尤其重要,母亲的言语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影响孩子呢?其实在胎教的时候,假如母亲的言语很柔和,孩子在胎里面就很舒服;假如母亲大嗓门,讲话很刻薄,那这个孩子从胎里就在学习。所以做母亲的一定要时刻注意我们的言语,要温和,也要包容,那孩子就会学到好的。还有在孩子面前不讲别人是非,这个很重要,不然的话,孩子就会学到处处看别人不好,处处批评,会很傲慢。所以,我们言语也要很谨慎。那我们再来看第三个“妇功”,古代女人会织布缝衣,会做很多家事,这个叫“妇功”。而现代整个家庭状况跟古代不一样了,因为经济和科技都发达了,不需要去织布做衣服了,但是一个母亲要把家庭维系好,还是要有很多的好的能力。比如要把家里收拾的整洁有序,先生下班回来就会心情舒畅,孩子在整齐清洁的环境中成长,他无形当中就会觉得东西要摆放整齐要干净。除了整理家庭,还要能煮一些拿手的好菜,让家人吃的健康又有营养,不然,如果先生和孩子经常在外面吃,现在外面的食物放不放心?饭店里的菜都是靠多油多盐重调味料来刺激消费者胃口的,很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。另外,都在外面吃,也会造成家庭气氛不融洽,也会失去很多机会教孩子吃饭规矩和礼仪。在这一点上末学也做的特别不好,要认真反省。下面我们再来第四“妇容”,女子的容貌,不是要你浓妆艳抹,妇容它代表很朴素、很端庄,不能生完孩子就不修边幅,要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。就是要做到《弟子规》里“冠必正,纽必结”,这样我们也在给孩子树立好榜样。所以,妇容也是非常重要的。 当夫妻双方都能够端正自己的品行、言行,那一定会把孩子教育好。教育孩子有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,就是要恩威并施,刚柔并济,白话一点就是有人要演黑脸,有人要演白脸。中国人讲中庸之道,不能太过,也不能不及。假如今天只有恩,对孩子很好,他会怎么样?他不怕父母,就会骑到父母头上去。假如只有威,对孩子都很凶,孩子跟我们就有距离感。所以,恩威并济,黑白脸的搭配父母要掌握好。 我们这两节课都提到五伦关系中夫妇关系最重要,夫妇正,五伦就正。我们掌握了这门道德的纲领,所以就要“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”,我们先从《弟子规》这一门深入进去,如何深入?深入要做到“解行相应”,理解之后,一定要去落实。你去力行就会帮你更体会到圣贤道理,体会得越深解得就越深,解得越深你行的就越扎实;解帮助行,行又帮助解,。所以学一句一定要懂得赶快去力行。这样长时下去,一定会有很大进步。蔡老师给我们一个很管用的药方就是,每天早晚把《弟子规》念一遍,持续不断,三个月后你就会感觉自己的道德学问提高一大节。诸位朋友,这么好的药方又不要花钱,我们一定要吃哦。但是这个药一定要用心、认真去吃,不然效果就不能保证。要求我们早上念的时候,提醒自己,今天要做到《弟子规》中的这些教诲;晚上念的时候,我们要反省,今天哪些做到了,给自己一些鼓励;哪些没做到,要更加警惕,后不再犯。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,可以长时熏修。而修是修正,在想法、看法、说法、做法当中时时提醒自己去修正。 诸位朋友,我们这几节课把整个的学习态度都提到了,总结一下,第一个是要立志;第二个要力行;第三个是学习的次第,这个很重要,一定要先长道德的根基,再来读其他的经典;第四个是学习的方法,要能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。好,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,接下来就要进入《弟子规》的学习。那首先我们要把“弟子规”这三个字的意思搞明白,一般人听到“弟子”,他会误认为是小孩,其实它不是指小孩,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。“规”是会意字,左边一个“夫”,右边一个“见”,叫大丈夫的见解。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,也就是人生的真理,来做事、来处事待人。所以《弟子规》只有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,“教儿教女先教己”,要把儿女教好,首先要提升自己,自己先学好,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。题目我们弄明白了,然后我们就要进入正文了,朋友们,我们一起来先把“总序”念一遍:“弟子规。圣人训。首孝悌。次谨信。泛爱众。而亲仁。有余力。则学文。” 诸位朋友,假如我们在家里坐在书桌前也能读得这么有精神,你的孩子一定会对你肃然起敬,那你的好学也一定会感动孩子。好,今天我们先学习到这里。谢谢大家! 感恩老祖宗加被护佑,感恩父母生养之恩,感恩老师谆谆教导,感恩为读书会付出的所有人,感恩一切!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